《论语》中的“乐正”
到了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也纷纷设置“乐正”之官,衰弱的东周王室也无可奈何,甚至在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中,如齐国、晋国、鲁国、宋国等,其音乐声律和宫廷礼乐规格,要比周王室还要高贵和丰富。
到了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也纷纷设置“乐正”之官,衰弱的东周王室也无可奈何,甚至在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中,如齐国、晋国、鲁国、宋国等,其音乐声律和宫廷礼乐规格,要比周王室还要高贵和丰富。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开创了平民教育先河。他的思想深度融入东亚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这不仅激励了我,也激励了我们的社区以及全体孟加拉国人民。他们将非常高兴地得知,本土孕育的想法、本地的创新成果得到了认可。这将激励我们扩大船队规模,覆盖孟加拉国更多社区。”作为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获奖项目代表,雷兹万·阿
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纪念日。这位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伟大先哲,以其深邃的思想、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星空中最为璀璨的恒星。
9月27日晚,当“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的主题在曲阜尼山夜空下回响,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开幕,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典,更是一次思想的集结。它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将孔子学说中的古老智慧,转化为构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资源,彰显出中华文明应对全球性挑战的
金秋送爽,古韵流芳。2025年9月28日,正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纪念日,全椒县古城小学为2025级新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入学礼。
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今晚在曲阜尼山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庆伟出席并宣布开幕。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年暨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建院17周年,9月26日,由孔子七十三代嫡孙孔庆旭代表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发起,山东省齐鲁
27日至28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举行,围绕“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主题,开展了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跟着孔子研学游”推广活动三大主体活动。为扩大参祭人员覆盖面、
这些场景里的“说话翻车”,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给过答案。《论语》里藏着三个“说话禁忌”:没到你开口时抢话,叫“躁”;该你开口时沉默,叫“隐”;不看场合乱说,叫“瞽”。简单说就是:说话这事,时机、分寸、同理心,缺一样都可能“踩雷”。
此次活动以孔子在齐鲁大地的足迹和影响为脉络,以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为灵魂,面向青少年、成年人、银发族、亲子家庭、国际游客等不同群体,让孔子思想从典籍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感悟、可践行的精神滋养。
9月28日,固贤书院内书声琅琅、气氛热烈。在孔子诞辰纪念日之际,一场集“孔子学堂揭牌”“农家书屋开馆”“‘相约共读《论语》·人人学为君子’倡议活动”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在此同步举行,以文化为纽带,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作为一所设学于孔子故里的高等学府,曲阜师范大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和教育薪火的光荣与使命。建校70年来,学校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写好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答卷。校党委书记邢光在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强调,学校要全面融入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战略,坚持学术登峰与实践落地“两手抓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岁次乙巳,躬逢清时。万民乐业,四海缉熙。普天同庆,公祭先师。我谨代表衢州市社会各界,奉荐五谷,恭以至诚之心,敬祭于孔子文化公园至圣先师像前:
特别的日子,换上特别的服装,满满的仪式感。每个人都严肃,认真,诚意,正心,恭敬观看孔子的视频。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8日讯9月28日上午,2025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
高一26班陈钰阳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以《承千年仁心,做明亮少年》为题,生动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播撒“仁爱”火种与践行“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事迹。她结合校园中的石碑校训,表达了新生对学校文化传承的深切感受,并号召全体同学以孔子为师、以贤人为范,将学习经典融入
“这不仅激励了我,也激励了我们的社区以及全体孟加拉国人民。他们将非常高兴地得知,本土孕育的想法、本地的创新成果得到了认可。这将激励我们扩大船队规模,覆盖孟加拉国更多社区。”作为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获奖项目代表,雷兹万·阿布·哈桑纳特·穆罕默德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很多东西当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无法改变了。是啊,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总是困于 “问” 的执念、“求” 的焦虑中。